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校本教研
《垓下之战》教学反思
发布日期:2021-03-2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山东省济南第九中学 字号:[ ]

《垓下之战》教学反思

                          语文组  武青山

许久不开公开课,所以,一旦决定今年讲公开课,心中还是有些惴惴的!心中惴惴,自然就要用心准备。这节课是我在本学期4月中旬的一节课,具体时间已记不清楚了,现将本课的教案简述如下:

 

导入新课:人生就是一场戏,这个世界就是永不落幕的舞台,芸芸众生都是这个舞台上的舞者。有的人匆匆而来,又匆匆而逝,不着痕迹;而有的人虽也恍如流星,却惊鸿一瞥,永存于心。项羽,这位豪气的英雄,无疑是后者。那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位英雄的华美离场。是对,是错,是豪杰,是懦夫,只要你用心去体察,用心去体会,自会有属于你的“真知灼见”。

背景介绍:垓下之战是项羽人生中最后一场战役,那么在那时,项羽面对的是怎样的一种局面呢?

     明确:一个“诣“字表明是刘邦五路军队围逼项羽,而项羽此时却是兵少食尽、疲倦之极。

分析项羽: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的英雄项羽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快速阅读课文,划出表现项羽情感的词语活局子,并思考这些词语背后项羽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明确:“惊“项羽对战争开始形势的控制力不够,未能清醒地认识自我的情况。

         “悲”项羽至真性情的表现,至情男儿,有真情。

         “快”快战的行动表现了项羽的勇猛和豪气。

         “笑”无奈之情,却表现出了对死亡的从容;惭愧之情,却表现出了项羽的知耻重义。

深度解读:面对这样的一场战争,项羽并不是没有机会去选择生存,重振旗鼓,但当生的希望来临的时候,他却选择了死亡,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勾践,虽境遇相同却命运不同请大家以“二人的生命追求”为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观点:死,可以明志,用尊严护卫自己的志向。

               生,可以践志,用志向护卫自己的尊严。

               择生与择死,都是一种抉择,但这种抉择背后都要付出钢铁一般的意志和铁杵磨针一般的艰辛。

作业:请以“最高贵的……”为题目,以项羽为材料写一篇短文。

 

扪心而言,这节课因种种原因虽然没有以公开课的形式呈现出来,却也经过了个人认真的思考和备课的,同时, 最终也完成了教学实践环节。因此,也想借九中教育教学年会的契机来反思整理自己的教学过程,希望在不断哀叹教学难以推进的同时,自己能从其中有所收获,进而能帮助自己提升和提高。

在备课之时,就考虑到了文本的特殊性,《垓下之战》是节选自《史记》中的一篇文章,对于文言文,从教材本身来说,就要面临知识性和文学性两者之间如何平衡的关系;从学生方面来说,更要面临如何提高学生兴趣的难题。因此,我在备课之时,依据一节课讲明白一个问题的原则,不求大而全,只求小而精, 能够让学生有所收获是最重要的,哪怕这份收获是微小的。基于这样一个原则,个人将《垓下之战》中字词、文意疏通、情节理顺环节均交给学生自我完成,老师只起到监督和检查的作用,而在课堂上就重点分析项羽作为一个英雄人物的人物形象,通过学生对于他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以知道英雄、了解英雄、感悟英雄作为一条主线,在这其中有赏析细节描写的项羽在最后一战中的情感变化,也有对项羽和勾践面对生死抉择的不同选择比较后的讨论与思考,还有“最高贵的……”写作训练。主线是认知项羽,终点和重点是通过项羽人生的起伏思考人生、感悟人生。这是这节课的教授重点,抛却掉了以往边疏通文意边赏析人物分析情节的教学方式。在这一点上我还是颇有些思考的。

从学生当堂的反应来看,单纯分析人物形象还是颇有效果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第一,将疏通文意和分析情节的部分交由学生提前完成,课堂上只留有时间进行人物形象赏析,这就为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获得了足够多的时间,我个人上课总是喜欢抛出一个问题,一分钟之内没有学生回答对这个问题,我就迫不及待的说出了答案,事后,还责怪学生笨。其实,试想,一个问题如果学生能在一分钟之内交出正确答案,那么还需要我们老师作为一个启发者的身份站在讲台上吗?所以,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就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机会;其次,单线比多线清晰明了,单纯的分析人物远比既疏通文意又理顺故事情节还要赏析人物形象清晰明了许多,这也避免了学生思维随着老师思路不断跳跃,多线索的讲授对于教师来说易如反掌,可相对学生却要艰难晦涩很多。一直以来,如何将文言文的实用性和文学性两者有机得结合是让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因字词的困难而害怕学文言文,进而讨厌文言文,就不可能感受到文言文抛出掉字词障碍后最有感染力最有魅力的文学美丽了。

大方向的“布局谋篇”是有一定惊喜的,只是某些小细节,还是让人感觉遗憾并在以后的教学中着力改进的。首先,就是阅读教学,这是我在进行《史记》选修课程教学中的一个痼疾,因为《史记》中节选的章节都过多过长,学生诵读费些力气并且浪费时间,所以,个人在教授《史记》选修课程时,重点过多的放在的教师讲解和学生思考讨论上。但其实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甚至阅读教学是文言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语言类的学科,语感是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的环节。而在此课中,因为字词、文意、情节早已梳理完整,所以在赏析人物形象的时候,缺少了对重点章节和重点字词的诵读教学。所以,在以后文言文,尤其是《史记》教学中,如果篇章过长,可以选择重点的篇章诵读,这对学生培养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是在本课的讲授中,“分析项羽”这一从文本中找寻答案的环节进展远远理想于深度解读“理解项羽”这一需要学生思考得出答案的环节。这个现象凸显出来的学生不会思考、不愿思考、不想思考的教学问题是一个一直困恼我教学的问题。自从和这一级学生打交道后,就发现这些学生特别不喜欢或者说不善于思考,而思考对于语文教学确实至关重要的,学生没有感性的思考就不会理解文本,不理解文本就不能懂得思考人生和生活,而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性甚至社会性又从何谈起呢?当然,作为教师的我面对学生出现的这个问题是难逃干系!除了,上面提到个人在教学中总是不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的愿意你之外,还有过多的重视学生字词的讲解和落实的问题,由于存在教学时间过短和教学内容过多两者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能更多的选择了偏重落实和识记的文言文,而对于更能直白的感悟到文学魅力的现代文可能就以自读为主。久而久之,学生认识到的语文可能就单纯只是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内容,而不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以及思考。这样的语文不但学生会感受到枯燥无物估计连老师都会觉得毫无趣味。

由此,我想到,语文本应是文质兼美的一种课程。在这里,既能感受到中华文字变换的奇妙,又能感受到词组与词组之间搭配的美妙,更能感受到我手写我心的畅快淋漓。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却变成了识记、背诵练习的课堂,学生喜欢的爱学的我们不讲授,我们只讲授学生考试需要的,甚至从不考虑学生高中毕业之后再社会中她会需要什么!背诵名言名句,识记这个实词有几种解释,这篇现代文阅读中可以分几层,就甚至连诗歌这种美不可言的文学体裁在语文课堂上都变成了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猜测出作者的感受,作文写作也是典型的八股文教学写作。这些真的存在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却不是学生喜欢的,不是学生想要的,而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学生喜欢和想要的,那么我的课堂还怎么可以说是以学生为主体呢?从教也有些年头了,早已不记得曾经讲过那些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课程了,却清晰地记得以前上晚自习的时候,在灯光下,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读者》中的美文。我们一起读,一起讲,一起感悟。那个时候教室的宁静是入心的一种宁静,那个时候学生的安静是心灵震颤的一份安静。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