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校本教研
善待教科书
发布日期:2019-06-1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山东省济南第九中学 字号:[ ]

山东省济南第九中学  王健伟

“课本、课本,一课之本”,这一课堂教学的至理名言至今被很多教师遗忘了。听课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下列情况: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发言、分组讨论、小品演出、煽情催泪、花样迭出、不一而足……。表面上看以学生为主体,实际上学生只是被教师牵动的木偶,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热热闹闹的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翻书,没有动笔,教科书被抛到了十万八千里,教学变成了表演,名曰教学改革,实则浮躁功利,学生没有学到任何东西,知识没有得到充分地落实。此情此景,使我不得不大声疾呼:善待教科书。

一、教师可以不当教书匠,但必须做教书人。

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手不离书,教师教书,学生看书。此所谓“课本、课本,一课之本”。在教学媒体系统中,教科书是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科书是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表达课程内容的教学用书。既是教学的工具,又是学习的对象。对于学生,它是获取系统知识的最重要来源,对于教师,它是传道授业的最重要依据,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历史教科书可以提供稳定、可靠、真实的信息,容易进行评定和研究,使用教科书不需要特殊的环境,简便易用,而且不限时间和场合。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布置学生阅读有关内容,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科书内容,然后学生共同讨论,其间,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归纳和总结。对教科书中的关键词句要仔细推敲,这样,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参加讨论、划出要点,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用圈点表示关键性的字词、重要地点,做记号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从而达到准确认识历史本质、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能力和阅读能力密切相关,或者说,概括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对所阅读内容缺乏有效概括的人,不能说是一个有较强阅读能力的人。概括的过程也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他能使人们运用最简单的语言抓住事物的要领和本质,从而达到高屋建瓴、事半功倍的效果。概括和阅读相伴而行,学生应该带着教师提出的要求和问题去阅读课文,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简练的概括性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据我观察,由事实过渡到概括性的结论——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充满感情的时刻,就好比是学生攀上一个高峰,为取得胜利而满怀喜悦。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费劲心机地考虑,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实现这种提高,怎样帮助学生‘攀上高峰’,使他们成为‘思想家’和‘发现者’。教师竭力在教材内容中为学生寻找供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食物。”

引导学生涂写教科书是明确教学重点、弄懂教学难点,划清考试范围的必然要求。如果说一个学生在学完了一本教科书以后,他的书上空空如也,没有留下任何记号,那么,这位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很难想象了。所以对于教学重点、考试范围,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划在书上,并反复演练、巩固落实。我们反对应试教育,但不能笼统地反对一切考试,必要的考试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运用教科书的时候,要把教科书当成服务于学生考试的工具,让学生知道课本上的那些文字是考试经常光顾的内容,是大考、小考必考的地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适当地涂划教材。

实际上,无论是概括教材还是划教材、写教材都属于阅读教材的过程,属于阅读的技巧,因此,它们是教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只所以重视这个问题,是因为它对学生的发展是太重要、太关键了。现在的历史高考题,历史教师有一个个共同的体会:“得语文者得天下”也是这个道理。

二、教师要把教科书变成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基本工具。

教科书的编写是面向大众的,但教科书上的东西只是教科书编写者的东西,不是教师自己的东西。在学生手里已经拿到教科书,已经看到了、知道了教科书内容的情况下,教师能够走向讲台的资格在于:学生不知道教师心目中的教科书是什么样子,他们渴望看到扎根于教师心田的,已经开花结果,充满了教师思想情感的活着的教科书,能不能把这种教科书展现给学生,是检验一位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陶行知先生在一次演讲中由衷地说道:“我来教一班小学生,偿若自己全不加以研究,只照着别人编的书本,自己抄的笔记,依样画葫芦的教法, 当学生的固然不能受多大的益,当教师的也觉得不胜其烦,没有多大兴趣。如是的粉笔生涯,不能不厌了。 偿若当教师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随时输之于学生,如是则学生受益颇多,即当教师者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所以,为什么有的教学“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有的教学则是“学生和教师都快乐着”? 陶行之先生的这些话即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他反对的是照本宣科、照葫芦画瓢,他主张的是深入钻研教科书,把自己的心中所得传授给学生,一句话,就是把教科书上死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思想情感,即活的东西。我认为,这是备课、上课过程最本质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一位教师只要能把教科书的内容变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教师思想中活着的东西,他就能在课堂上潇洒自如,游刃有余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他能从容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一些偶然性的突发性问题,他能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活灵活现地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他甚至能在课堂上突然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思想灵光,他可以不写教案,因为教案已经根植于他的心中,他可以不费工夫地信手拈来。他当然深受学生的欢迎,当然,他自己也享受着这种劳动给他带来的无限快乐,这是教师职业的最高工作境界。

作为教师,作为一名传授知识的媒介,我们传授的东西一定要激发起学生们的浓厚兴趣,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切实地被他们接受,从而达到落实知识、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啃教材、备学生,真正做到对教材的融会贯通,把教科书、把课堂教学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让学生体验到你的生命,体验到你的人格,这是最高层次的师生交流和师生互动。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让课堂教学变成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共同体,让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共同体中互相依偎着、交流着,共同实现他们生命的成长。

三、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驾驭教科书

历史教科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课文内容比较烦琐、庞杂,缺乏有机性,大大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所以,教师在处理和运用教科书的时候,最忌讳的是繁上加繁、杂上加杂。教科书上的材料和头绪已经够多了,如果教师再增加材料和头绪,一定会使课堂变得杂乱、艰涩,造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疲劳。这就与教师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作为教师,其职责之一是帮助学生便捷有效地掌握课本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正确地驾驭课本,在一节课总体逻辑框架上把课本知识简单化、粗线条化,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然要求,因此这种处理教材的方法对学生在宏观上驾驭课本就显得犹为必要了。

粗和细是辨证统一的,如果教师处理运用教材的时候,只是注意了简单化、粗线条化,那就不免有形而上学的嫌疑了。所以,我们在简单化、粗线条化的同时,也要细致地分析、处理教科书,有时甚至要细致到分析讲解每一个词、每一个字的程度。粗和细的关系是:粗是前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粗的处理一般是针对一节课的主体逻辑框架;细是补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细的处理一般是针对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必修一第六课雅典民主政治,一方面应该把内容粗略地处理成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特点、评价三个大问题,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换句话说就是使繁杂的课本知识实现了简单化、粗线条化,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又注意到了教材的细节。如雅典民主政治“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教师应详细说明不能把“减少了”换成“杜绝了”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得出正确结论:任何剥削阶级的民主制度都不可能完全铲除消极腐败现象,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也是如此。

总之 ,教师在备课上课时要充分发挥历史教科书的作用,准确把握教科书的基本要求,精简和补充教材,明确重点确定难点。在讲课时也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依据教科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教科书建立知识网络结构,立足教科书、依据教科书、提高学习效果。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讨论。指点学生抓住表示历史发展的关键词句,养成圈点批注做记号习惯。通过加强对教科书的阅读,锻炼学生概括、归纳、分类、比较等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课本相应史料重组或者问题的设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