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校本教研
能否构建“老照片”式的历史课堂
发布日期:2018-10-1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山东省济南第九中学 字号:[ ]

能否构建“老照片”式的历史课堂

济南九中  张海婷

对于历史课的无味,我想学生除了是因为历史的久远,与现实的断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材,我们的授课模式,无论采取怎样的形式,都有一个内在的主线,那就是变着花样把学生引到一个“定论”上去。因此,在学生那里,历史是死的、是僵的,是没有活力的,当然也就是无趣的。其他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也存在此类现象。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一个幼儿,因为对世界的好奇,所以不断的追问:“为什么,为什么?”而我们面对的是已经有了独立个性,有了自己独特思维、有着以自己的知识架构为基础形成自己判断能力的中学生,我们给予他们的总是:“是这样,是那样”的历史结论,学生又如何能够不厌倦呢?

山东画报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一套书——《老照片》,隔三差五的买,是好几年的事了,前两天终于买了一套完整的合辑,不只是我,我们全家每天就着迷了,尤其是孩子,每天晚上都要我和他一起看几幅老照片的故事。一年级的学生,甚至对“历史”两个字的解读都是欠缺的,只知道“那是过去的事情”,但是能让他在一天的学习结束后,玩耍的都不舍得睡觉的状态下,天天记得让妈妈给讲几幅老照片的故事,那是怎样的好奇与满足呢?

做一对比,不难发现,且不说我们的教材,就是我们有选择的翻看的一些大家的作品,也不过是为了一个结论。堆积起的史实,对于我们来说没有太多的追询,不用太多的思考,读的多了,就知道的多了,或者说,习惯了一种接受。可是,孩子们不愿意,他们喜欢一个过程:发生了那样一件事,那件事具体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发生,甚至在他们还没有最终弄清楚事件的究竟之前,他们的注意已经被它涉及到的不相关的枝节给转移了,然后开始新的追问,新的质疑……,这是一个多好的过程呀!知识不就是这样逐步丰富的么?孩子的发散思维不就是这样自然养成的么?可惜,我们总是要从背景、原因讲起,原因再分必然偶然、内因外因,一点点的分析,分析的结果,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再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也是早已注定的——1911年不发生,1912年也要完成:姓张的不领导,也要由姓王的来发动……所以,等我们讲那些在人类历史可以看作是一个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大事本身时,我们的学生早已没有了探究的欲望,即便我们用了多媒体,插进了影视作品,提供了大量的情景材料。学生早已明白,你这么麻烦、这么绕圈的讲来讲去,不就是为了告诉我,那个结论是合理的么?

所以,《老照片》的吸引力在于,它不提供结论,而是让照片来诉说,无言的照片,是另一种的解读,有黑暗背后的温情,有小事中的沧桑,它用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记忆和见证历史,使我们得以重新想象遥远的过去,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